初中生网络依赖现象调查 专家建议:宜疏不宜堵

时间:2025-10-14 来源:法治日报 责编:龚若丹

分享到

当“遇到问题先到社交媒体上搜索”成为一代青少年的本能反应,当班级群、兴趣圈与直播平台深度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正构成这代“数字原住民”成长的基本环境。

这一环境在提供便利与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认知塑造、时间管理、心理健康等多重挑战。面对算法推送、网络戾气与沉迷风险,如何为青少年群体构建更健康的网络生态?当虚拟社交不断挤压现实交流与深度思考,家庭、学校与社会又该如何形成合力?记者对此展开调查采访。

“我儿子每天用手机至少一小时起步。”谈起儿子小李使用社交媒体的状况,北京市朝阳区居民李壮不禁摇头。

“我就是和同学在班级群里聊聊天,再看看公众号。”在朝阳区某中学初三年级就读的小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班级共有33名学生,仅两人没有社交账号。

小李的日常,正是当前初中生数字生活的一个缩影。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初中生普遍使用社交账号。多位受访学生所在班级均建有社交群,这些学生分布于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等地。多数学生常在班级群中交流,也有学生注册了直播平台账号,甚至形成“有问题先上××搜”的习惯。

全班皆有社交账号

“咚咚咚……”10月10日晚7点左右,敲门声响起,李壮知道是儿子放学回来了。开门后,身高已超1.7米的小李推着黑色自行车走进家门,向记者简单打过招呼后,便径直回到自己的房间。

放下书包,小李坐到书桌前,拿起手机解锁,迅速浏览起社交群消息,并不时回复。他告诉记者,去年拥有手机并注册社交账号后,父母未开通支付功能,这使他在班级群中“很没面子”。今年春节期间,群里“红包雨”不断,他却无法参与,一度被同学调侃。

当晚,小李主要在班级群中和同学交流学习内容,而在另一个小群中,他正和几位同学商量周末打篮球的安排。

在小李看来,班级群是同学们沟通的主要平台。9月1日居家学习期间,他们便通过群聊自发组织,一同玩密室逃脱游戏——有人负责筛选商家,有人负责预订支付,还有人协调家长接送,所有环节均在群内完成。

约晚上8点记者离开时,小李放下手机,开始写作业。进入初三后,课业压力增大,他通常需两小时完成学校作业(放学后在学校写了一部分作业)。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晓也提到,她14岁的儿子小米班上所有同学都有社交账号,并建有班级群,主要用于询问作业,闲聊不多。小米每晚使用社交软件约一个多小时,还加入了一个兴趣社群,常与群友互动、分享资源。

今年5月,记者曾在一场聚会中见过小米,他坐在一个角落的沙发上,一直低头看手机,很少主动与人交谈。

9月6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北五环外一足球场见到了西城区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冉浩。他告诉记者,班上多数同学都有社交账号并建有群聊。自己使用社交软件多年,父母还为他开通了支付功能,但他主要用于关注公众号信息,特别是足球赛事和球星动态,他的足球知识多来源于此。

记者采访10多名初中生发现,社交账号与群聊,已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构成了他们维系社交关系、获取信息的重要场域。

社交平台成“第二课堂”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受访学生并不止于在社交群中聊天,他们还活跃在各类直播平台,形成了更为垂直的兴趣圈子,刷短视频、追星、看剧成为他们的日常。

张冉浩在某直播平台注册了账号,常刷足球视频,也将平台视为“生活百科”,“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帮助,就到××上搜”。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杨瑞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女儿喜欢追短视频网剧,不仅有了屏幕偶像,还模仿其言行,经常对镜搭配衣服、整理发型,甚至用电话手表和同学讨论剧情,感叹“某某(男主)太帅了”。

来自山东某县城的初三学生丁薇今年14岁,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刷短视频,看偶像动态”。为防父母检查,她熟练掌握了切换页面、清除后台记录等“反侦查”技巧。

丁薇触网较早,小学即熟练使用手机应用,还为社交账号设置了趣味铃声。她常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刷微博、看短视频,将大量时间用于关注偶像“物料(在粉丝圈子中,通常指的是与偶像或明星相关的各种信息、内容或产品)”、追星。

她告诉记者,自己“粉”某少年偶像组合多年,常在直播平台刷偶像视频、关注动态,“只要有空,优先看偶像,希望他们永远不‘塌房’(用于形容粉丝对偶像因负面消息曝光而导致美好形象崩塌的失望心理)”。虽未在现实中见过偶像,她仍在社交媒体上与其“分享生活”,视其为“素不相识的朋友”。

“社交平台是我观察世界的放大镜,也是望远镜,让我看到那些可能永远无法亲历的生活。”丁薇说。

沉迷网络认知受扰

然而,伴随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其带来的认知干扰与心理冲击也在部分初中生中逐渐显现。

丁薇坦言,在频繁刷新偶像动态的过程中,她的情绪常被无形牵动,甚至对现实世界产生一种“破碎感”。“为什么这个世界会这样?”她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描述内心的困惑。近期,她所关注的偶像因翻唱某歌曲,在微博上被网友群嘲为“人机”——这一源自游戏圈的词汇,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如机器人般缺乏真实情感。随后,攻击蔓延至粉丝群体,侮辱性言论层出不穷,令她既感不解,又无所适从。

更令她困扰的是,某些平台不时推送的“擦边视频”以及带有隐晦暗示的私信内容,不断挑战着她的接受底线。“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里,感觉自己的三观都快被带歪了。”丁薇的话语中透露出迷茫与警觉。

像丁薇这样的学生并非孤例。不少青少年在享受社交媒体便捷与趣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于信息混杂、价值观冲突的网络环境中。部分受访初中生表示,在浏览过程中曾被动接触到不良信息,或陷入非理性的网络骂战,这些经历不仅影响情绪,更在一定程度上动摇着他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基础。

李壮也察觉到了儿子小李的变化。过去,小李放学后常阅读科普书籍或与伙伴参与户外活动,如今回家第一件事是查看手机,写作业时也常被提示音干扰,阅读和户外活动时间大幅减少。

“这种行为模式转变的背后,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时间管理与专注力的隐性侵蚀。”李壮说。

多名受访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完成作业的效率明显下降,深度阅读的习惯难以维持,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也逐渐减弱。屏幕那端的“即时满足”,正不断冲击着传统学习方式所需的“延迟满足”能力。

专家‍:应对初中生社交媒体使用宜疏不宜堵

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会受到哪些影响?是否有必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于雯雯。

价值观与认知易受冲击

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对初中生的身心造成影响?

于雯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初中生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已成普遍现象,我们应客观、辩证看待。一方面,适当、合理使用有助于维护同伴、师生及家庭关系,支持课后、假期、单独外出时保持联络,也有助于信息获取、小组协作与数字素养提升;另一方面,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若无限制使用,易遭遇网络风险、专注力受损、时间被侵占及不良情绪滋生等问题。

支振锋:互联网给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隐藏的不法侵害也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诸多风险。

最主要的是网络沉迷、成瘾问题突出。短视频等社交媒体通过算法推荐和即时反馈机制诱导未成年人长时间使用,带来视力损伤、睡眠质量下降、社交能力退化和学业倦怠等问题。

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易受社交媒体低俗、暴力、虚假信息的蛊惑和误导,被网络黑话、低俗流行语“洗脑”,甚至对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的抑郁、厌学、焦虑症等内容“对号入座”,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设置使用年龄很有必要

记者: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并未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也没有规定使用社交媒体的年龄。是否有必要明确禁止16岁或14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

支振锋:在我国,明确禁止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非常有必要,但操作上存在困难。从国际经验来看,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有诸多可借鉴做法。

在管理电子设备使用上,荷兰、希腊等多国政府要求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内全面禁用手机、智能手表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法国政府今年推出新版“儿童健康手册”,重点防止儿童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比如3岁以下应完全避免接触电子屏幕。

在设置社交媒体使用门槛上,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国正在推动多家社交媒体平台强制进行用户年龄验证,以保护儿童免受有害网络内容的侵害。在提升家长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上,相关社交媒体平台推出安全使用手册,建立了“网络素养图书馆”“预防网络欺凌中心”“家长门户”和“青少年门户”,帮助家长获取管理账号的实用技巧和提升网络素养的专项课程。

就我国来说,在身份认证方面操作困难。现行法律严格限制获取未成年人生物信息,识别未成年人身份的技术手段受限,部分平台实名认证系统形同虚设。加上网络灰黑产交易链的存在,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租售成年人账号、伪造身份信息等各种方式绕过未成年人模式。

于雯雯:是否立法禁止,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年龄、功能与时长,是家长普遍面临的监管难题。我国已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明确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当前法律体系已涵盖网络素养促进、信息内容规范、沉迷防治等方面,需评估现有法规的适用性与效果。此外,强行禁用可能引发亲子冲突,也存在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身份注册的现实漏洞。

我们更应鼓励和支持未成年人和家长积极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等未成年人保护专用产品或服务。我国已出台《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了更新升级,未成年人模式可提供时间管理、内容管理(分龄)、应用管理(高危功能禁用限制)等多种功能和效果。

内容与体验优化是关键

记者:今年4月,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正式发布。这能否解决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住”的困境?

高文珺:减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关键在于帮助其适应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家长应了解并善用手机端已有的监管功能;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增强其自主控制使用时间、辨别信息、筛选内容的能力,才是治本之策。

具体操作应“宜疏不宜堵”,采取“软硬结合”策略:“软”的方面包括加强数字素养教育;“硬”的方面则从智能终端与应用程序入手,构建系统性防护网络。

当前,智能终端在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持续推进《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落实,让手机和手机应用厂商形成合力共建屏障,推动所有移动端都设有未成年人模式,并在易操作性、用户体验、跨设备与应用的兼容性、防止绕过设置等方面不断优化。

持续加强硬件推广,提高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使用的普及性。手机供给端,要做到在消费者购买、使用和售后等环节全过程的推广。在购买环节,要在产品介绍上有醒目的相关功能提示。在使用环节,在手机开机、主屏等显著位置设立不可删除的相关设置图标;要有详尽、清晰的操作说明。在售后环节,为家长提供详细指导。

此外,应加强手机与应用软件之间的联动,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内容池。若内容缺乏时效性、丰富性、趣味性与个性化,将难以吸引未成年人使用,也易导致家长放弃该模式。手机应用生产方应着力提供符合未成年人认知与情绪发展需求的优质适龄内容,增强使用黏性与保护实效。(文中受访初中生及家长均为化名)

责编:龚若丹

一审:龚若丹

二审:梁媛

三审:曾高

来源:法治日报

湖南教育新闻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湖南教育新闻》栏目简介

查看详情
国防教育频道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国防教育频道简介

查看详情
湖南招考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直播预告!“湘就业”直播带岗2023年高校毕业生专场来了!

查看详情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简介

查看详情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奋斗青春号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